首页   |   中文版   |   English
西少林寺
手机:15838128858  17388220863
联系人:释延祥
微信:15838128858
QQ客服:1191902798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高坪镇高峰寺
网址:www.xishaolinsi.com
简论传统武术的思维方式(周伟良)
发布时间:2018/5/23   来源:西少林寺  阅读:208
前 言
所谓传统武术是指,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手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方式。当代中国武术,大致由作为标志性文化符号的竞技武术和主要依托于民间习武群落的传统武术两大系统所组成,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的历史联系,但也表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对于武术,当人们把研究的目光投向其文化层面时,则往往会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传统武术上,这当然是由于传统武术更多地浸润了中国文化的种种内容所致。
张岱年等先生编著的《中国思维偏向》中曾言简意深地指出:“文化应当包括人的行为和思维两个方面。”(1)从这个观点看,如果说千姿百态的传统武术技艺功法好比视野里的浪花惊涛,那么这一文化结构中作为内隐部分的思维方式,则宛如海水深处的暗涌,浑灏深沉,从中同样凸显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思维偏向。
一、朴素的辨证思维
所谓辨证思维乃指人们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方式,以揭示矛盾规律的审视习惯,其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2)在中国哲学中,阴与阳是独立不改、大化流行之道的基本质料,离开了阴阳,道也就成了一个混沌的存在。因此,阴阳学说是中国哲学有关世事万物生成变化的关联点,它与太极、四象、五行、八卦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关于“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马克思语)传统武术的文化塔顶上,同样闪烁着这一哲学智慧的光辉。可以说,明阴阳之变、求内外合一,是传统武术希冀穷神知化,以具天地精神的一个基本道枢所在。
中国哲学中的阴阳观作为一种概括性的辨证思维方式,就是用对立项的矛盾形式概括出事物的特征,以便迅速掌握住事物的本质。宋人程颐认为,“理必有对,生生之本也。有上则有下,有此而有彼,有质则有文”,指出了“理”的辨证统一性。中国哲学的阴阳哲理被引入传统武术后,随之派生出了诸如形神、内外、动静、刚柔、虚实、开合、起落、进退、攻防等一系列范畴。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概念范畴,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技术旨意就无法得以解释,它的文化魅力就会大大逊色。在传统武术中,明阴阳是一种习武要求,习武“不外阴阳,阴阳不明,从何练起”,《苌氏武技书》中所说的这句话,强调的就是这个意思。传统武术中由阴阳派生出来的范畴有很多,我们这里就其中的“刚柔”进行分析。
各家拳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十分强调刚柔相济的重要性。由于刚体现为一种强猛的、外在的运动特性,故属阳;柔体现为一种恬静的、内在的运动特性,故属阴。传统武术理论中的要求明阴阳,在许多地方实际是指明刚柔而言,所谓阴阳相济,也就是刚柔相济。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有首七言诀云,“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显然,歌诀中的阴与阳,即指刚与柔,刚柔相济水平,也直接体现为武技的训练水平。这在其它拳种中亦有反映。《少林拳术秘诀》把武技分为上中下三乘,划分的尺度,也即是刚柔相济。上乘者,“运柔而成刚,及其至也,不刚不柔,亦柔亦刚”;中乘者,“偏于刚多柔少之弊”,“强使气力,刚柔无相济互用之效”;而下乘者,更是“野蛮粗劣”,“既昧于呼吸运使之精,复不解刚柔虚实之妙”。因而,求得刚柔相济,乃传统武术训练的根本要津。“盖拳术不可不明刚柔,能刚柔相济,方为十全。”(3)从具体内容看,刚柔相济一是指在“两两相当”的技击动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二是指劲力的发放能力,而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俞大猷《剑经》中的“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就是指的在技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另外,吴殳在《手臂录》中褒扬“少林尚刚柔相济,不至以力降人”,同时批评程宗猷之技“几同牛斗”,关键在于他认为宗猷与人相较“去柔存刚”,未得少林真谛。为此,清代的陈长兴在“十大要论”中专门写有“刚柔”一论,指出武技“势分刚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有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以硬犯硬,非传统武术的技击追求,只有“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拔千斤”的以柔克刚,才是中华武技的精义宏旨。顺便指出的是,这种柔不是慵懒无力的“弱”,而是包括了如技术、心理、经验、体能等多种良好素质在内的综合性表现形式。
刚柔相济的另一层内容是指劲力要求。劲力发放必须刚柔相济,因为“纯用刚法,则气捕满身,牵拉不利,落点必不勇猛;纯用柔法,则气散不聚,无有归着,落点亦不坚硬。”(4)苌乃周的这段“刚柔相济论”,包蕴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它与今天运动生理学理论十分相近。从运动生理学角度看,过刚,往往导致全身动作僵硬,不协调,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既延迟了运动神经系统的传导,也加大了对抗肌对主动肌的阻抗,因而不但动作费力,而且劲力“落点必不勇猛”。另一方面,肌肉只有接受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发生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形成收缩,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刺激的强度越大,肌肉的兴奋性越高,募集的运动单位就越多。因而,过柔会导致缺乏足够的刺激强度,肌肉的兴奋性不高,从而“气散不聚,无有归着,(劲力)落点亦不坚硬”。那么训练中如何做到刚柔相济呢?苌乃周用了一个相当形象的比喻,叫做“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如是则刚柔得宜”。也有人这样形容道,未发劲前“毫不着力,犹如风吹杨柳,柔软无力,及至杀手之时,正如天神下界一般,浑身如铁,而不可犯。”(5)总之,劲力训练中必须“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6)。刚柔相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互补的中和思想。中和是自然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最佳状态,其中寓含了“道”的法则与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指出,人们的认识水平只能在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其认识也就到什么程度。传统武术中的阴阳学说是前人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提供的思想资料而形成的观点。这一观点既非历史的包袱,也不是自傲的资本,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理性分析。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蕴涵在昨天理论中的智慧,认识到缠绕在上面的藤蔓,那么我们在通往明天的路上将会更加清醒和自信!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网站首页  |  走进西少林  |  新闻动态  |  功夫传承  |  西少林僧团  |  在线报名  |  视频中心  |  功夫论坛  |  联系我们
手机:15838128858  17388220863    联系人:释延祥    微信:15838128858    QQ客服:1191902798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高坪镇高峰寺
Copyright 2018 西少林寺 版权所有    网址:www.xishaolinsi.com